" 公共衛生體系缺乏應對突發大規模疫情的基礎準備。" 市政協委員、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骨科主任張偉濱坦言,這主要表現在疾控體系與應急機制不健全,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總量有限,隊伍組織與結構上不夠完善,眾多醫務人員應急處置缺乏系統知識等。
民進市委在調研中發現,上海城市公共衛生保障體系空白點較多。一是傳染病醫院工作人員的日常培養缺乏綜合導向,緊急處置能力不足;二是大型綜合性醫院在感染病區的設施投入意識不強;三是各級醫院在感染科及相關重癥治療的專業人才儲備不夠。
" 過去由于城市衛生環境較好,公衛中心與醫院感染科被無意識地邊緣化。" 張偉濱直言,這導致相關機構設施投入有限、專科人員匱乏。此外,公衛中心與各級醫院缺乏清晰的聯動機制,醫療機構與其他城市組織更沒有構建起常態化的疫情對策機制。
這次疫情給城市安全敲響警鐘,多位委員提出,健全公共衛生網絡體系和應急機制刻不容緩。
" 要進一步完善市、區、街鎮三級醫院為主體的公共衛生體系。重點強化規模性突發疫情的應急反應機制。" 民進市委建議,應盡快建立各級醫療機構疫情發現、上報等無縫隙數字化平臺管理系統,制定并落實醫療機構的物資儲備與管理規范。一旦出現規模性突發疫情時,應急工作機制就能即時觸發響應。
還有委員提出,隨著上海城市人口集中趨勢繼續加強,重大疫情防控處置需要有常態化安排,做到未雨綢繆。要定期組織不同層級的疫情防控處置社會演練,建構疫情防控常設機制。" 要通過各種演練發現各種隱患,隨時完善管控機制,力爭減少甚至消除死角。"
在張偉濱看來,強化感染科學人員的教育與培訓機制,要在管理政策上給予傾斜,覆蓋范圍既有現有專家和醫護人員,更要關注從專業招生到基層疾控人員布局的宏觀設計,在較短時間內補好 " 短板 "。
欄目主編:張駿 本文作者:洪俊杰 文字編輯:洪俊杰 題圖來源: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:蘇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