套路多,用戶防不勝防
" 師傅,直行就可以吧?" 前幾天,北京市民趙文軍從朝陽區呼家樓打車前往海淀區甘家口北街。打開手機導航軟件一看,卻發現問題:當時車輛行駛暢通,直行線路并不擁堵,車上導航卻顯示要繞行,他趕忙要求司機切換了線路。
作為打車軟件 " 重度用戶 ",趙文軍這次沒有成為算法 " 暗箭 " 的獵物。不過,有些消費者就沒這么幸運了。有用戶分享自己被 " 割韭菜 " 的經歷:" 我和妻子同時打車,同時發起,同樣的起止點,我的定價每次都會貴一些,因為我每天都要打這個路線的車,我妻子是偶爾會打。"
不僅是交通出行,隨著平臺經濟快速發展,網絡購物、旅游住宿、電子票務、訂餐外賣等生活消費領域或多或少都存在大數據 " 殺熟 " 現象。所謂 " 殺熟 ",即同樣的商品或服務,老客戶看到的價格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。還有消費者明明是平臺會員,但商品價格卻比普通用戶的要高。
大數據 " 殺熟 " 還有更隱蔽的招數。根據消費者投訴,中消協整理出其他類型的算法價格歧視,比如根據消費者所在地區、頁面瀏覽次數等制定不同價格等。
有程序員解釋其中 " 奧妙 ":如果平時瀏覽服裝和寵物用品時間比較多,用戶會對這些商品價格區間更為熟稔,平臺傾向于推薦性價比高的產品。反之,當用戶開始瀏覽平時不怎么看的產品且瀏覽時間不長,那么算法就會傾向于推薦價格較高的產品。
專家指出,由于不同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不同,支付意愿也存在差異。所以相比 " 一視同仁 " 實行統一定價,差異化的定價行為還能滿足商家拉新、提高回購率、提高利潤的需求。但是,對時間精力有限的普通用戶而言,可謂套路滿滿,防不勝防。
維權難,不正之風要剎
2020 年 12 月發布的《互聯網平臺競爭與壟斷觀察報告》顯示,消費者對 " 大數據殺熟 " 問題反映強烈,認為此舉損害消費者利益。中消協指出,任由不公平算法應用無序發展,將損害市場經濟的公平有序競爭,還會使消費者面臨數據算法壓榨,成為技術欺凌的對象。
事實上,中國法律對 " 大數據殺熟 " 等算法中的 " 貓膩 " 是明令禁止的,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中。比如,2020 年 10 月《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》正式施行,其中明確要求在線旅游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,基于旅游者消費記錄、旅游偏好等設置不公平交易條件等。而此前頒行的《電子商務法》也對 " 大數據殺熟 " 作了禁止性規定。此外,有律師指出,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,如果對用戶實施價格欺詐,用戶可以主張賠償。
盡管有法律撐腰,但并未剎住平臺把老用戶當作 " 韭菜 " 的勢頭,維權成本過高而違法成本太低成為關鍵因素。上海某律所高級合伙人表示,由于工作需要,出差訂機票和酒店是家常便飯,被 " 殺熟 " 并不鮮見。" 頂多跟同事、朋友抱怨幾句,幾乎沒人去真正地維權,一來取證太難,二來需要付出很多時間成本。"
專家指出,大數據殺熟的隱蔽性導致維權舉證較難,這也是很多消費者在遭遇此類事件后不了了之的主要原因。據了解,經營者大多以商品型號或配置不同、購買的套餐優惠不同、或者購買時間不同等為借口。即便用戶順利維權,對于市值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平臺方而言,罰款可謂不痛不癢。
" 連我們這些懂法律的人,都放棄了維權,可見大多數消費者的維權意愿也不會太強,如此一來,就助長了不良風氣。" 有律師表示。
強監管,平臺不能失序
更讓用戶無奈的是,盡管常用的網絡平臺 APP 存在種種問題,很多時候卻別無選擇,因為有些平臺已處于壟斷地位。
" 算法應用不公針對的是社會大眾,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。" 中消協副秘書長栗元廣提出,法律應加強算法應用的有效規制。
近期,政府對平臺經濟壟斷行為的監管趨于嚴格。據悉,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正在制定《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》,與線上經濟有關的互聯網平臺都在監管范圍之內。與此同時,《反壟斷法》修訂工作也在積極推動中。下一步,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配合行業監管部門共同防范部分企業憑借數據、技術、資本優勢造成競爭失序風險,依法加大監管執法力度,強化公平競爭審查。
中消協秘書長朱劍橋表示,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,加強對網絡消費領域算法的研究和規制,促進其合理應用,有效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。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許光耀認為,消費者遭遇大數據 " 殺熟 " 時,對于小額交易而言,提起違約之訴成本較高,也不足以對企業造成威懾。在能夠認定行為人擁有支配地位(或達成壟斷協議)時,許光耀建議消費者提起反壟斷訴訟,對壟斷行為的處罰將是行為人上一年度營業額的 1% 到 10%。
對于有違商業倫理的不正當行為,平臺和行業不應忽視消費者呼聲。中消協呼吁,經營者應當加強自律,守法經營,承擔應盡義務和責任。同時,各行業組織應加強引領和督導,使網絡經營者合理合規地應用算法,凈化行業風氣,促進良性發展。
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
編輯 李鵬
值班主編 寇青